由一位很偏激的非主權救恩的捍衛者所寫的福音單張,這樣來解釋救贖的意義說:「即使在你最良善的時候,你都不能賺得或配得與神合好的關係。唯獨只有你信心的對象,耶穌基督才有這種美德。」我同意這一點,這也是聖經的明確教導(提多書3:5-7)。
但同一張單張卻說:「對神來說,你個人的罪不算是甚麼問題。」當這位作者試圖用實用的角度來解釋信心時,他這樣說:「(信心是)你藉著在你心底裡所產生的一句話對父神回應說:『我相信基督』。」
把他們所有對「信心」的概念總結起來,「信心」只不過是一種心智上的招數而以。這張單張所描述的「信心」,與輕輕率率、隨隨便便的點點頭沒有多大分別,「信心」對他們而言僅僅只是頭腦知識上的認同罷了。
Zane Hodges同樣地強調頭腦知識,他這樣描述信心:「用聖經的語言來看,真正的信心是接受神的見證。信心是內心深信不疑神在福音中向我們啟示的就是真理。這樣、唯獨是這樣才是得救的信心。」
對於相信的意義用這種的描述恰當嗎?信心完全是被動的嗎?人真的可以憑直覺就能知道他們的信心是真是假嗎?是否所有真正得救的人都有充分的把握呢?會不會有人被欺哄,以為自己是信徒,但其實不是呢?會不會有人以為自己相信,但其實不是真正相信呢?難道沒有虛假的信心嗎?
聖經清楚地、反復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使徒們把虛假的信心視為一種極之真實的危險。雖然許多書信是針對教會而寫,但是包含了警告,這些警告的字句,顯示使徒們對教會成員是否真信徒的關注。例如,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說:「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嗎?」(哥林多後書13:5)彼得寫道:「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彼得後書1:10)
顯然,在早期的教會中,有一些人輕忽地以為「信心」可以是對某些事實表達出某種靜態的、毫無生氣的、死氣沉沉的同意態度。雅各書,可能是最早的新約書信,特別針對這個錯誤。雅各講起來就好像是針對那些二十世紀非主權擁護者所講那樣,他說人可以被騙哄以為他們相信,但事實上他們不相信,他說,要區分出虛假的信心與真實的信心,唯一的準則就是真實的信心必然結出行公義果子。
只是聽道而已
雅各寫到:「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各書1:22)雅各使用了一個表示實際的用詞(pōietai) 「遵道而行者」或「行道的人」,而不是直接的命令語氣動詞(「行道」)。他是在描述行為特徵,而不是偶爾的行動。專注在奮勇爭戰的這一件事上,為了要成為一個出色的軍人;專注在建造一個帳棚的這一件事上,為了要成為一個出色的工匠。雅各不僅僅挑戰他的讀者去道這個道,他是在告訴他們真基督徒是行道的人。這就描述了因信而得救的人的基本性情。
真信徒不能單單只是聽道,「聽道」(第22節)這個希臘詞是akroatēs,這個詞是用來描述一個課堂的旁聽生。一個旁聽生通常只是聽講課,但可以將作業和考試視為可有可無的。今天教會中的許多人,用旁聽生的心態來看待屬靈真理,只是被動地接受神的道。但是,雅各在23-27節的解說中的觀點是,僅僅聽神的道的結果是虛的。換句話說,僅僅聽道並不比不信或徹底的抗拒好多少。事實上,更糟糕!單單聽道的人是被光照,但沒有重生。雅各是在重申真理,他無疑是從主自己那裡親耳聽到的,耶穌對那些聽道有偏差而又不遵行的人發出有力的警告(馬太福音7:21-27),正如使徒保羅也是如此向人警告(羅馬書2:13-25)。
雅各說那些單單聽道而不遵行的人是自己欺哄自己(第22節)「欺哄」這個詞的希臘文”paralogizomai” 意思是「作出反對的推論」,它指的是歪曲的邏輯。那些相信單單聽道就足夠而不必遵行的人,造做了一個十分錯誤的估計,他們欺哄了他們自己。
雅各舉出了兩個例證,將單單聽道的人和聽道且行道的人作個對比。
鏡子
「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各書1:23-25)
「不是一個做事的人」字面上就是「一個不做事的人」,或是指那些只喜歡聽而不去做的人。這與一些註釋家相反:「對著鏡子看…」並不是在描述匆忙或隨便的看一看,這個動詞(katanoeō)意味著「仔細,謹慎,謹慎地觀看」。雅各的觀點不是指這人沒有用足夠的時間來觀看,或沒有一心一意的來觀看,或沒有足夠的真誠來看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而是他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就走開了,「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第24節)這段經文讓人聯想到馬太福音13中没有出產物的土壤,那人聽了道,心卻沒有正確的反應,雖然種子已經播下去了,卻沒有結出果實。
雅各正在舉例說明被動地接收神的道其實是完全徒勞無益的。雅各書1:21講到我們應該如何接收神的道時說:「所以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在開始第22節的連接詞「只是」等同於「此外」,或「此刻」,這意味著接下來的不是一個對比,而是將第21節中的命令放大。換句話說,雅各是在說能夠接收神的道是極好的,就是用贊同和同意的態度來聽,但這還不夠。我們必須接收它好像那些行道的人那樣,不行道的人根本就不是真信徒。
雅各給出了一個對比的例子,實在的行道者:「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各書1:25)這個被翻譯為「詳細察看」的詞是parakuptō,同一個詞在約翰福音20:5中用來描述約翰如何低頭往耶穌的空墳墓裡凝視,在這個詞也用在彼得前書1:12中,用來描述天使們也渴望詳細察看有關福音的事情,這個詞說明一個深刻關切的注視,正如當人為一個嚴謹的考試埋頭在苦幹那樣,Hiebert說:這個詞「描寫這人好像把整個身體俯伏在桌上的鏡子上,以便更精確地去查驗其中所顯示是甚麼。」不言而喻,這就是一種渴望去明白超越學術性的因由。
這就是對真信徒的一個描繪,與純粹聽道者不同,「他把整個身體俯伏在鏡子上,抓住他所看見的,他不斷的省察,以及遵行各項的律例典章。這個特徵標明了他與前者(聽道而不行道者)的主要的區別。」在描述這種詳細察看神的道、不斷的遵行、而且蒙福的人時,雅各正在描繪的是真正歸正的果效。
這是否意味著所有的真信徒都是行道者呢?是。是否他們總是實實在在的把道行出來嗎?不,或許牧師的任務會比之相對簡單。信徒確實會失敗,有時他們甚至以駭人聽聞的方式失敗。然而,即使他們失敗,真信徒也不會完全放棄作為一個行道者應有的素質和動力。然後,雅各以這些話給真信徒(實在的行道者,第25節)一個提醒,同時也是給那些已經認同真理卻不順從真理的非信徒(健忘的聽道者)一個挑戰。
無節制的舌頭
雅各進一步舉例說明聽而不行的偽善本質:「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各書1:26-27)
我們所有人都努力控制我們的舌頭。雅各這樣寫到:「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各書3:2)但這個人的舌頭就像一匹脫韁的馬。他讓自己的心放任不羈,同時又欺哄自己的心(雅各書1:26)。他不是一瞬間在控制舌頭上有過失,他是被一種他本性裡的特徵模式所主導。雖然他自稱是虔誠的,但他的性格與他所宣稱的並不一致。雖然他毫無疑問的認為自己是公義的,但他被他自己虔誠的效果誤導了。
儘管這個人的外在有多麼虔誠,他慣常的肆無忌憚和失控的舌頭表現出來的是一顆偽善和邪惡的心,因為「惟獨出口的,是從心裡發出來的,…」(馬太福音15:18)「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加福音6:45)
Simon Kistemaker在指出「欺哄自己的心」的意義時如此說:
「這是雅各第三次告訴讀者不要欺哄自己(1:16,22,26)作為一個牧者,他完全意識到虛偽的虔誠只不過是外表的形式主義。他知道許多人僅僅只是參與服事神的活動,但他們的說話卻泄露了他們的心。他們的敬虔有的只是一個空心的環。雖然他們沒有意識到這點,但是藉著他們的話語和他們的行為,或他們所缺乏的,就知道他們自己欺哄自己。他們的心沒有與神和好,也沒有與他們的同伴和好,而他們試圖隱藏這種缺乏的真愛的行為,只會加強他們自我欺哄,他們的虔誠是毫無價值的。」
這種毫無價值的虔誠與真正的敬虔之間鮮明的對比就是:「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第27節)。 雅各在這裡不是試圖定義虔誠,而是具體說明他在開頭所提出的原則:真正的敬虔不僅僅是聽道,真正的得救信心必然會帶來善行的果實。
原文網址:https://www.gty.org/library/blog/B160418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