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說:「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利米書29:13) 主耶穌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馬太福音7:7) 主耶穌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約翰福音17:3)
2018年12月16日星期日
降生在馬槽裡的神(3) : 為替我們死而降生 - 約翰.麥克阿瑟
在那第一個聖誕節裡,地上根本沒有人注意到那個在一個寧靜偏僻的小鎮降生的嬰孩有甚麼意義。但天上就不一樣,聖天使們都期待著對那剛剛降生的基督發出讚美、敬拜和頌揚。這位嬰孩的降生意味著人類的救贖。天使告訴約瑟說:「因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1:21)。
不像以撒,當他與亞伯拉罕登上那山時,他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就是那獻祭物,耶穌基督從天降下來完全知道祂父神在祂身上的旨意如何, 聖經為我們記錄了耶穌基督在祂道成肉身之前所發出的告別信息是甚麼。
當祂降生來到這個世界時,祂說:「…祭物和禮物是你不願意的;你曾給我預備了身體。燔祭和贖罪祭是你不喜歡的。」那時祂說:「神啊,我來了,為要照你的旨意行;…」(希伯來書10:5-7)
聖經裡的這段經文讓我們顯著的看到當我們的救主降生之前,祂的心懷是怎樣的。祂知道祂來到這世上是為了我們的罪作最終極的獻祭。祂的身體是神特意為此目的而為祂準備的。耶穌基督將要為世人的罪而死,祂是知道的,而且,祂也心甘情願地這麼做。這是「道成肉身」的整個精要。
聖誕節最重要的意義不是耶穌基督的降生,而是祂為甚麼降生。在祂的降生裡沒有救恩,祂活出毫無罪污的一生這件事的本身沒有任何救贖的力量,祂完美無瑕的榜樣無法拯救人脫離他們的罪。甚至祂的教導,雖然是有史以來向人啟示的最偉大的真理,也無法拯救我們脫離我們的罪。我們的罪需要付上代工價,有一位必須為此而死,這位唯獨耶穌基督才能做得到。
當然,耶穌基督來到地上是為了向世人顯明神。祂來教導真理,祂來成全律法,祂來建立祂的國度,祂來告訴我們該如何活,祂來展現神的愛,祂帶來平安,祂來醫治有病的,祂來為那些靈裡貧窮的人作工。
然而,這一切的原因都不過是伴隨祂終極目的而來的,祂本來可以不需要降世為人就可以做成這一切。祂可以不用真正的成為一個人而直接顯現,就像在舊約裡的那些主的天使常常這麼做,完成上面所列的一切事。然而,祂有能一個更重要的理由要降生為人,就是來受死!
聖誕節的故事中不常被告知的是:那雙由聖靈在馬利亞的胎裡所塑造出來柔軟的小手,是為了有一天讓釘子可以穿過而造的。嬰孩那雙柔弱且尚未能行走的腳,有一天會蹣跚地走上一座塵土飛揚的小山上,且被釘在十字架上。這個可愛的嬰孩,在頭上有著一對閃閃發光的眼睛、一個飢渴的小嘴,祂的頭是為了有一天有人要把荊棘的冠冕戴在上面而造的。這柔弱的身體,溫暖且柔軟,用襁褓的衣服裹著,一天會被一枝長矛所刺穿。
耶穌基督為了替我們死而降生
不要以為我要掃你聖誕氣氛的興。絕對不是,對於耶穌基督的死,雖然這是由那些充滿邪惡意圖的人設計和執行的,然而,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事實上,它戰勝所有人所做的惡,而且取得最大的勝利。
希伯來書的作者描繪了祂降生與捨己而死的整個故事內涵:
「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因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叫祂因著神的恩,為人人嘗了死味。原來那為萬物所屬為萬物所本的,要領許多的兒子進榮耀裡去,使救他們的元帥,因受苦難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祂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希伯來書2:9-10,14-15)
紀念耶穌基督的降生是合宜的。但不要錯誤地將對祂的認識仍然停留在馬槽裡的那嬰孩身上。請緊記,祂的降生只是神榮耀的救贖計劃第一步。記住,這是耶穌基督捨己的死才是勝利,它為祂卑微的降生賦予了意義。對聖誕真正的慶祝是缺一不可的。
降生在馬槽裡的神(2) :神一切的豐盛都在這柔弱的嬰孩身上 - 約翰.麥克阿瑟
世人慶祝聖誕節的活動局限在一種令人不安的混亂之中。一方面,人們竭盡全力支持和維護聖誕老人的傳說,利用他那種神神秘秘的送禮物行動,來誘導他們的孩子去作出好行為。而另一方面,本來這節日應當是慶祝基督和祂的所作的工,但是他們有系統地把祂減弱到一個地步,即主耶穌只不過是一個塑膠製的嬰孩,而且把祂一直凍結在為人所熟悉的耶穌誕生的場景中。他們把獨一無二的基督換成了低賤的騙人把戲。
基督的獨特性
從來沒有一個人像耶穌基督這樣的。新約裡所有的編章都強調這一點,不斷重複地強調耶穌基督的神性。讓我摘錄一段使徒保羅所寫的經文,它特別描繪了耶穌基督神性的本質,就是這些真理使聖誕節變得如此的奇妙:
「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祂而立。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祂裡面居住。既然藉著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祂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歌羅西書1:15-20)
基督就是神的像
諷刺的是一些否認耶穌基督神性的異端邪說試圖利用歌羅西書1:15-20作為他們論點的支持。例如,他們說「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這詞暗示耶穌基督只是一個有神形像的被造者。然而,創世記1:27說整個人類都是如此,我們都是按照神的樣式造的,我們有祂的印記,我們只是像祂那樣。而另一方面,耶穌基督卻就是神的確切的形像。
這裡翻譯為「像」這個詞的希臘文是”eikon” ,意思就是一個完美的摹本,一個精確的複製品,一個副本,比照片更像原物件。保羅要說的是神自己完全在祂的愛子身上顯明了,祂的愛子就是耶穌基督。祂是神的確切形像。正如祂自己說的那樣:「…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翰福音14:9)。
希伯來書第1章與歌羅西書第1章在許多關鍵點上是一致的,這兩段都明確地教導耶穌基督就是神。例如,論到基督是神的像(歌羅西書1:15),希伯來書1:3作出同樣的肯定:「祂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基督對應神就正如溫暖的陽光對應太陽一樣,祂把神從至高之處帶進眾人的心裡,祂賜下光和生命,祂把神的本質表露無遺。就像太陽永遠不會沒有光輝那樣,基督與神也是如此的,祂們是不可分割的,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我與父原為一。」(約翰福音10:30)。
聖經不斷反複地說神是肉眼看不見的。「從來沒有人看見神,…」(約翰福音1:18)。神對摩西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出埃及記33:20)。耶穌說:「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還說:「…你們從來沒有聽見祂的聲音,也沒有看見祂的形像。」(約翰福音5:37)。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信中稱神為「不能看見」的(參提摩太前書1:17)。在歌羅西書1:15這裡,保羅也將神描述「不能看見」的。
然而,藉著耶穌基督,那看不見的神已經把祂自己顯露出來了。神一切的本質都在耶穌基督裡展現出來了。歌羅西書1:19將這個真理更進了一步說:「…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住。」祂不僅是神的像,祂完全是神。歌羅西書2:9更加明確地說:「…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毫無缺欠,沒有遺漏任何一種屬性,因此祂就是神,祂就是神最完美的像。
祂是神的羔羊
這孩子是誰?就是神。我們現在清楚地看到了。但是,神為甚麼要成為一個人呢?祂為甚麼要以如此卑微的方式降生呢?祂為甚麼容讓人以他們的方式來對待祂呢?雖然耶穌基督「祂在萬有之先…」(歌羅西書1:17),祂「…在凡事上居首位」(歌羅西書1:18),為甚麼祂卻定意像嬰孩那樣降生到地上、承受人對祂的虐待、且經歷如此痛苦的死呢?
使徒保羅清楚地告訴我們:「因為父喜歡…藉著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祂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歌羅西書1:19-20)。
原來,祂這麼做是為要在神和人之間成就和平。我們所有人都犯了罪,我們不斷地犯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10)「…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3:23)神恨惡罪惡,祂必要以忿怒來回應。「神是公義的審判者,又是天天向惡人發怒的神。」(詩篇7:11)。而人類的反應卻是對神充滿仇恨、叛逆或漠不關心,「他們眼中不怕神。」(羅馬書3:18)聖潔的神對我們的罪唯一可能的反應是我們難以承受的,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6:23)。「若有人不回頭(即悔改),祂的刀必磨快,弓必上弦,預備妥當了。」(詩篇7:12)。
只有耶穌基督才能化解這衝突,因為只有祂是神、也是人。祂像人那樣生活,卻然祂和我們一樣遭受共樣的各種試探,但祂並沒有犯罪,所以祂可以成為體恤我們軟弱的大祭司:「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希伯來書4:15)。雖然祂沒有犯罪,但祂為擔當我們的罪,成為神無瑕無疵的羔羊(約翰福音1:29),犧牲作我們的挽回祭,「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希伯來書9:28)。因此,「祂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他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希伯來書5:9)。
換句話說,祂把那悔改、降服之罪人的手與那位聖潔而慈愛的神所伸出來的手,藉著祂握在一起。神寬恕我們的罪,使我們能與祂和好,因此,「藉著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歌羅西書1:20)。神並不是勉強的讓這種情況發生,反而這就是祂差耶穌基督降生世界的原因。
神對人類的罪惡感到憤怒是公義的。然而,祂愛我們到一個地步即差祂的愛子降生到地上、在地上生活,死在十字架上,藉著祂的身體擔當我們的罪,承受了神對罪的忿怒之全部刑罰,而這刑罰應當是我們該承受的。祂為我們擔付刑罰,使我們與神恢復了和平,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方式能夠成就的了。
在下一篇,我們將查考神的救贖計劃,並探討我們該如何真正地去慶祝基督奇妙的降生,同時不會忘了祂為我們而死的真理。
2018年12月15日星期六
降生在馬槽裡的神(1):神降生在馬槽裡 - 約翰.麥克阿瑟
許多人只在聖誕節歡喜快樂地慶祝基督的降生,而其它時間就忽視祂、迴避祂、拒絕祂。他們不介意慶祝一個嬰孩的誕生,然而他們不要聽到的是有關萬主之主的信息。他們唱聖誕歌,卻明目張膽地拒絕祂的主權。他們把祂當作一個嬰孩來敬拜,然而卻不把祂當作「道成肉身」的神來敬仰祂。他們能夠容忍一些標誌著聖誕節的東西,好像馬槽、牧羊人、東方三博士、約瑟和馬利亞等,然而卻不能接受神以肉身的形象降臨。因此,世人忽視了聖誕節真諦的核心,在聖誕節的時候不僅沒有尊崇耶穌基督,相反卻羞辱了祂。
那仇敵魔鬼當然樂意看見世人慶祝聖誕節的方式,牠當然樂意看見那些自以為是在歡慶耶穌基督降生的人落在明目張膽的罪惡和拒絕耶穌基督之中花天酒地、狂歡作樂。他們這種慶祝的方式,其實就是被魔鬼灌輸了抗拒耶穌基督之真理的思想,以至於只在口頭上紀念祂的誕生,而完全勿視了耶穌就是那位全能神的事實,魔鬼因此得著了牠的「榮耀」。
道成了肉身
聖誕節的關鍵不是在於救主的嬰孩時期,而是在於祂的神性。耶穌基督如此卑微的降生,由始至終都不是一個幌子作為隱藏神降生為人來到世界的這個事實。然而,現今世人的聖誕節版本就是如此,結果就是對大部份的人來說,聖誕節是沒有甚麼真正的意義。
我不認為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到神為甚麼要降生在馬槽。如何去解釋那位全能者怎樣降卑成為一個嬰孩?當然,這是世人所知道或將要知道的最偉大的紆尊降貴的故事。我們的思想無法理解到神竟然成為人所包含的是甚麼。我們永遠不會明白為甚麼祂會由無限的富足而成為貧窮,成為人的樣式,來到祂早已知道會拒絕祂和殺害祂的這個世界。
沒有任何人能夠解釋神如何成為一個嬰孩。然而祂卻這麼做。在沒有放棄祂的神性的本質,或削弱祂的神性致某種地步的情況下,祂成為一個小嬰孩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
人們經常問我認不認為耶穌會好像其他的嬰孩那樣哭,或需要正常的照顧和餵養。當然祂會也需要,因為祂是完全的人,具有每個人都有的需要和情感。
然而,祂也是完全的神,擁有一切的智慧和權能。然則,這兩件事怎麼可能都是真確的呢?我不知道。但這是聖經清晰的教導。從某種意義上說,耶穌基督甘願捨棄祂作為神所能完全運用的神能,祂沒有放棄作為神,然而祂心甘情願地放棄了唯有神所擁有的特權和權能(腓立比書2:5-8)。祂選擇了降服在聖父的旨意之下(約翰福音5:30; 6:38),雖然如此,祂仍然是完全的神。
祂的人性與神性
近兩千年來,關於耶穌基督究竟是誰的激烈爭論一直存在。異端邪說和和懷疑論者提出了各色各樣的解釋。他們說神是眾神當中的一個、一個被造之活物,一個高等的天使,一個好老師,一個先知,諸如此類。所有這些理論的共通點就是要使耶穌基督的地位比神小。
然而,讓聖經自己來說清楚吧!。約翰福音開宗明義說耶穌基督就是神,「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約翰福音1:1-3)。這幾節經文所指的「道」是誰呢?第14節解開了疑團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聖經的證據是壓倒性的,即馬槽裡的這個孩子就是「道成了肉身」的神。祂無所不知就是明證,約翰福音2:24-25說:「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祂知道萬人,也用不著誰見證人怎樣,因祂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當拿但業發現在他與耶穌基督相遇見之前,耶穌基督早就知道了他的一切,他感到非常驚訝,這足以說服他即耶穌基督是彌賽亞(約翰福音1:48-50)。約翰福音第4章描述了耶穌基督在雅各井旁與撒瑪利亞婦人交談的經過。祂也知道關於這婦人的一切(約翰福音4:17-19,29)。
神還動了許多神的工,祂說:「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約翰福音14:11)。耶穌基督所行的恰恰就是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祂就是神。
祂以一個簡單的神蹟開始了祂的事工,即在迦拿的婚宴上使水變成酒的神蹟(約翰福音2:1-11),而這種神蹟唯有神才能行。此外,祂醫治了許多絕望的病人,祂賜給一個盲人一對眼睛。祂使耳聾的聽見,祂使枯萎四肢的復原,祂創造了足夠的魚和麵包來餵養成千上萬的人,祂直接命令死人從死裡復活。
雖然主耶穌的榮耀被祂肉身的形象所隱蔽,但祂的神能在祂整個事工之中彰顯了出來,這些神蹟充分地見證了祂的神性。然而,世人仍然努力地去否認基督神聖的本質,他們寧願一直將祂局限於那在馬槽裡的嬰孩。然而,耶穌基督的神性是不容忽視、壓抑或隱藏的。我們會在下一編文章中詳述。
標籤:
降生在馬槽裡的神,
John MacArthur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