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星期六

基督的主權(六):沒有行為的信心 - 約翰.麥克阿瑟

由一位很偏激的非主權救恩的捍衛者所寫的福音單張,這樣來解釋救贖的意義說:「即使在你最良善的時候,你都不能賺得或配得與神合好的關係。唯獨只有你信心的對象,耶穌基督才有這種美德。」我同意這一點,這也是聖經的明確教導(提多書3:5-7)。

但同一張單張卻說:「對神來說,你個人的罪不算是甚麼問題。」當這位作者試圖用實用的角度來解釋信心時,他這樣說:「(信心是)你藉著在你心底裡所產生的一句話對父神回應說:『我相信基督』。」

把他們所有對「信心」的概念總結起來,「信心」只不過是一種心智上的招數而以。這張單張所描述的「信心」,與輕輕率率、隨隨便便的點點頭沒有多大分別,「信心」對他們而言僅僅只是頭腦知識上的認同罷了。

Zane Hodges同樣地強調頭腦知識,他這樣描述信心:「用聖經的語言來看,真正的信心是接受神的見證。信心是內心深信不疑神在福音中向我們啟示的就是真理。這樣、唯獨是這樣才是得救的信心。」

對於相信的意義用這種的描述恰當嗎?信心完全是被動的嗎?人真的可以憑直覺就能知道他們的信心是真是假嗎?是否所有真正得救的人都有充分的把握呢?會不會有人被欺哄,以為自己是信徒,但其實不是呢?會不會有人以為自己相信,但其實不是真正相信呢?難道沒有虛假的信心嗎?

聖經清楚地、反復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使徒們把虛假的信心視為一種極之真實的危險。雖然許多書信是針對教會而寫,但是包含了警告,這些警告的字句,顯示使徒們對教會成員是否真信徒的關注。例如,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說:「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嗎?」(哥林多後書13:5)彼得寫道:「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彼得後書1:10)

顯然,在早期的教會中,有一些人輕忽地以為「信心」可以是對某些事實表達出某種靜態的、毫無生氣的、死氣沉沉的同意態度。雅各書,可能是最早的新約書信,特別針對這個錯誤。雅各講起來就好像是針對那些二十世紀非主權擁護者所講那樣,他說人可以被騙哄以為他們相信,但事實上他們不相信,他說,要區分出虛假的信心與真實的信心,唯一的準則就是真實的信心必然結出行公義果子。

只是聽道而已

雅各寫到:「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各書1:22)雅各使用了一個表示實際的用詞(pōietai) 「遵道而行者」或「行道的人」,而不是直接的命令語氣動詞(「行道」)。他是在描述行為特徵,而不是偶爾的行動。專注在奮勇爭戰的這一件事上,為了要成為一個出色的軍人;專注在建造一個帳棚的這一件事上,為了要成為一個出色的工匠。雅各不僅僅挑戰他的讀者去道這個道,他是在告訴他們真基督徒是行道的人。這就描述了因信而得救的人的基本性情。

真信徒不能單單只是聽道,「聽道」(第22節)這個希臘詞是akroatēs,這個詞是用來描述一個課堂的旁聽生。一個旁聽生通常只是聽講課,但可以將作業和考試視為可有可無的。今天教會中的許多人,用旁聽生的心態來看待屬靈真理,只是被動地接受神的道。但是,雅各在23-27節的解說中的觀點是,僅僅聽神的道的結果是虛的。換句話說,僅僅聽道並不比不信或徹底的抗拒好多少。事實上,更糟糕!單單聽道的人是被光照,但沒有重生。雅各是在重申真理,他無疑是從主自己那裡親耳聽到的,耶穌對那些聽道有偏差而又不遵行的人發出有力的警告(馬太福音7:21-27),正如使徒保羅也是如此向人警告(羅馬書2:13-25)。

雅各說那些單單聽道而不遵行的人是自己欺哄自己(第22節)「欺哄」這個詞的希臘文”paralogizomai” 意思是「作出反對的推論」,它指的是歪曲的邏輯。那些相信單單聽道就足夠而不必遵行的人,造做了一個十分錯誤的估計,他們欺哄了他們自己。

雅各舉出了兩個例證,將單單聽道的人和聽道且行道的人作個對比。

鏡子

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各書1:23-25)

「不是一個做事的人」字面上就是「一個不做事的人」,或是指那些只喜歡聽而不去做的人。這與一些註釋家相反:「對著鏡子看…」並不是在描述匆忙或隨便的看一看,這個動詞(katanoeō)意味著「仔細,謹慎,謹慎地觀看」。雅各的觀點不是指這人沒有用足夠的時間來觀看,或沒有一心一意的來觀看,或沒有足夠的真誠來看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而是他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就走開了,「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第24節)這段經文讓人聯想到馬太福音13中没有出產物的土壤,那人聽了道,心卻沒有正確的反應,雖然種子已經播下去了,卻沒有結出果實。

雅各正在舉例說明被動地接收神的道其實是完全徒勞無益的。雅各書1:21講到我們應該如何接收神的道時說:「所以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在開始第22節的連接詞「只是」等同於「此外」,或「此刻」,這意味著接下來的不是一個對比,而是將第21節中的命令放大。換句話說,雅各是在說能夠接收神的道是極好的,就是用贊同和同意的態度來聽,但這還不夠。我們必須接收它好像那些行道的人那樣,不行道的人根本就不是真信徒。

雅各給出了一個對比的例子,實在的行道者:「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各書1:25)這個被翻譯為「詳細察看」的詞是parakuptō,同一個詞在約翰福音20:5中用來描述約翰如何低頭往耶穌的空墳墓裡凝視,在這個詞也用在彼得前書1:12中,用來描述天使們也渴望詳細察看有關福音的事情,這個詞說明一個深刻關切的注視,正如當人為一個嚴謹的考試埋頭在苦幹那樣,Hiebert說:這個詞「描寫這人好像把整個身體俯伏在桌上的鏡子上,以便更精確地去查驗其中所顯示是甚麼。」不言而喻,這就是一種渴望去明白超越學術性的因由。

這就是對真信徒的一個描繪,與純粹聽道者不同,「他把整個身體俯伏在鏡子上,抓住他所看見的,他不斷的省察,以及遵行各項的律例典章。這個特徵標明了他與前者(聽道而不行道者)的主要的區別。」在描述這種詳細察看神的道、不斷的遵行、而且蒙福的人時,雅各正在描繪的是真正歸正的果效。

這是否意味著所有的真信徒都是行道者呢?是。是否他們總是實實在在的把道行出來嗎?不,或許牧師的任務會比之相對簡單。信徒確實會失敗,有時他們甚至以駭人聽聞的方式失敗。然而,即使他們失敗,真信徒也不會完全放棄作為一個行道者應有的素質和動力。然後,雅各以這些話給真信徒(實在的行道者,第25節)一個提醒,同時也是給那些已經認同真理卻不順從真理的非信徒(健忘的聽道者)一個挑戰。

無節制的舌頭

雅各進一步舉例說明聽而不行的偽善本質:「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各書1:26-27)

我們所有人都努力控制我們的舌頭。雅各這樣寫到:「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各書3:2)但這個人的舌頭就像一匹脫韁的馬。他讓自己的心放任不羈,同時又欺哄自己的心(雅各書1:26)。他不是一瞬間在控制舌頭上有過失,他是被一種他本性裡的特徵模式所主導。雖然他自稱是虔誠的,但他的性格與他所宣稱的並不一致。雖然他毫無疑問的認為自己是公義的,但他被他自己虔誠的效果誤導了。

儘管這個人的外在有多麼虔誠,他慣常的肆無忌憚和失控的舌頭表現出來的是一顆偽善和邪惡的心,因為「惟獨出口的,是從心裡發出來的,…」(馬太福音15:18)「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路加福音6:45)

Simon Kistemaker在指出「欺哄自己的心」的意義時如此說:
這是雅各第三次告訴讀者不要欺哄自己(1:16,22,26)作為一個牧者,他完全意識到虛偽的虔誠只不過是外表的形式主義。他知道許多人僅僅只是參與服事神的活動,但他們的說話卻泄露了他們的心。他們的敬虔有的只是一個空心的環。雖然他們沒有意識到這點,但是藉著他們的話語和他們的行為,或他們所缺乏的,就知道他們自己欺哄自己。他們的心沒有與神和好,也沒有與他們的同伴和好,而他們試圖隱藏這種缺乏的真愛的行為,只會加強他們自我欺哄,他們的虔誠是毫無價值的。

這種毫無價值的虔誠與真正的敬虔之間鮮明的對比就是:「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第27節)。 雅各在這裡不是試圖定義虔誠,而是具體說明他在開頭所提出的原則:真正的敬虔不僅僅是聽道,真正的得救信心必然會帶來善行的果實。

原文網址:https://www.gty.org/library/blog/B160418

2017年3月8日星期三

我們怎樣確定自己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呢?


我們怎樣確定自己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呢?
這是一個很嚴肅又很現實的問題。我們知道我們的答案不能從人的心出發,因為「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利米書17:9)我們一定要由神的話語來尋找答案,因為:「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以賽亞書40:8)。按照聖經的教導,我們可以將答案簡單的總為以下的12個標記:

一、我們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因為我們在光明中行,我們的生命是逐漸地順從神,我們按著神祂所啟示有關祂的本性和旨意而行。
我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使你們(有古卷作:我們)的喜樂充足。神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這是我們從主所聽見、又報給你們的信息。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裡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翰壹書1章4-7)

二、我們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因為我們的生命有明顯的記號,就是對罪的敏感、持續不斷的悔改和認罪。
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便是以神為說謊的,他的道也不在我們心裡了。」(約翰壹書1章8-10)

三、我們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因為我們遵守神的命令。我們渴望知道神的旨意,竭力遵守它,並為我們的不順服而哀傷。
我們若遵守他的誡命,就曉得是認識他。人若說我認識他,卻不遵守他的誡命,便是說謊話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裡了。」(約翰壹書2章3-4)

四、我們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因為我們按基督所行的去行。我們渴望效法基督,遵循祂的模範而不斷的長進。
人若說我認識他,卻不遵守他的誡命,便是說謊話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裡了。凡遵守主道的,愛神的心在他裡面實在是完全的。從此我們知道我們是在主裡面。」(約翰壹書2章4-5)

五、我們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因為我們愛其他的基督徒,渴望與他們相交,並且在實際和真理中互相服事。
親愛的弟兄啊,我寫給你們的,不是一條新命令,乃是你們從起初所受的舊命令;這舊命令就是你們所聽見的道。再者,我寫給你們的,是一條新命令,在主是真的,在你們也是真的;因為黑暗漸漸過去,真光已經照耀。人若說自己在光明中,卻恨他的弟兄,他到如今還是在黑暗裡。愛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並沒有絆跌的緣由。惟獨恨弟兄的,是在黑暗裡,且在黑暗裡行,也不知道往哪裡去,因為黑暗叫他眼睛瞎了。」(約翰一書2:7-11)

六、我們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因為我們越來越輕看這個世界,並且我們棄絕一切與神的本性和旨意相違背的事物。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一書2:15-17)

七、我們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因為我們不斷的持守著歷世歷代所傳承下來的那些正統基督教信仰的教義和實踐,並與那些持守同樣準則的人保持相交。
小子們哪,如今是末時了。你們曾聽見說,那敵基督的要來;現在已經有好些敵基督的出來了,從此我們就知道如今是末時了。他們從我們中間出去,卻不是屬我們的;若是屬我們的,就必仍舊與我們同在;他們出去,顯明都不是屬我們的。」(約翰一書2:18-19)

八、我們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因為我們宣告並且承認基督是神,並以最高的尊重來崇敬祂、景仰祂。
誰是說謊話的呢?不是那不認耶穌為基督的嗎?不認父與子的,這就是敵基督的。凡不認子的,就沒有父;認子的,連父也有了。論到你們,務要將那從起初所聽見的,常存在心裡。若將從起初所聽見的存在心裡,你們就必住在子裡面,也必住在父裡面。」(約翰一書2:22-24)
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神的;從此你們可以認出神的靈來。凡靈不認耶穌,就不是出於神;這是那敵基督者的靈。你們從前聽見他要來,現在已經在世上了。」(約翰一書4:1-3)
神將他的靈賜給我們,從此就知道我們是住在他裡面,他也住在我們裡面。父差子作世人的救主;這是我們所看見且作見證的。凡認耶穌為神兒子的,神就住在他裡面,他也住在神裡面。」(約翰一書4:13-15)

九、我們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因為我們的生命是以渴慕聖潔、實際的追求聖潔為印記。
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兒女。世人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未曾認識他。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約翰一書3:1-3)

十、我們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因為我們實實在在的行公義,我們行事為人是以合符神公義的準則而行。
小子們哪,你們要住在主裡面。這樣,他若顯現,我們就可以坦然無懼;當他來的時候,在他面前也不至於慚愧。你們若知道他是公義的,就知道凡行公義之人都是他所生的。」(約翰一書2:28-29)
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你們知道主曾顯現,是要除掉人的罪;在他並沒有罪。凡住在他裡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見他,也未曾認識他。小子們哪,不要被人誘惑,行義的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凡從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原文作種)存在他心裡;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神生的。從此就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凡不行義的就不屬神,不愛弟兄的也是如此。」(約翰一書3:4-10)

十一、我們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因為我們勝過世界。雖然我們經常是艱難的、疲憊的、軟弱的,然而我們卻堅定持守信仰,持續不斷的跟隨基督,義無反顧。
小子們哪,你們是屬神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他們是屬世界的,所以論世界的事,世人也聽從他們。我們是屬神的,認識神的就聽從我們;不屬神的就不聽從我們。從此我們可以認出真理的靈和謬妄的靈來。」(約翰一書4:4-6)
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神兒子的嗎?」(約翰一書5:4-5)

十二、我們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因為我們相信神所啟示有關祂兒子耶穌基督的事,我們堅定的相信唯獨在祂裡面得著永生。
我們既領受人的見證,神的見證更該領受了(該領受:原文作大),因神的見證是為他兒子作的。信神兒子的,就有這見證在他心裡;不信神的,就是將神當作說謊的,因不信神為他兒子作的見證。這見證就是神賜給我們永生;這永生也是在他兒子裡面。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翰一書5:9-12)•

如果我們有這些標記,而且這些標記在我們生命裡面日漸有所增長,我們就有確據表明我們已經認識神,也知道我們的確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並結出神兒女的屬靈果子。然而,如果這些標記沒有在我們的生命中顯出來的話,對應當對我們的靈魂有更大的關懷,我們應該省察自己,以謙卑的心、痛悔的心來到神施恩的寶座前,丐求神的憐憫與恩典,使我們能回轉和悔改,我們應該為我們的救恩竭力地尋求神,我們應該審察自己,看看我們有信心沒有,我們應該更殷勤地使我們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

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嗎?」(哥林多前書13:5)

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眼瞎,只看見近處的,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淨。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這樣,必叫你們豐豐富富的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彼得後書1:8-11)

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神根本不虧欠我們恩典和憐憫 - RC Sproul



影片來源:http://www.ligonier.org/blog/god-doesnt-owe-us-mercy/

What happens is that we get accustomed to God’s grace. At first, we are amazed by it. The second time not quite so much surprised. By the third or the fourth time, we begin to expect it, then we assume it, and then we demand it. And we’re angry if we don’t get it. The greatest distortion in our thinking, dear friends, is thinking that God owes us mercy—that God is somehow obligated to be gracious to us. But think about that. The minute the idea comes in your head that God owes you mercy or owes you grace, let a bell go off in your brain that says ‘whoops, I’m confusing these concepts,’ because grace by its very definition is voluntary. God is not required to be merciful. He reserves the right to be merciful to whom He will be merciful and to be gracious to whom He is gracious. You can plead for grace. You can beg for mercy, but you can never, ever demand it. Justice may be required but never, ever mercy. And it’s because God is holy that anytime He withholds justice He is giving  grace.

中文譯本:

今天所發生的情況,就是我們視神的恩典為理所當然的。最初,神的恩典令我們驚歎不已,第二次就沒有那麼驚訝了,到第三或第四次,我們開始就預期有神的恩典,然後我們就把神的恩典視作理所當然的,然後我們就對神的恩典有所要求了。若果我們得不到神的恩典,我們就會生氣。我們的思想裡頭最大的曲解,親愛的朋友,就是以為神欠我們憐憫,無論如何神有義務向我們施恩。但想一想,當這種神欠你憐憫或欠你恩典的想法在你頭腦浮現的那分鐘,讓這個警鐘在你腦袋裡頭響起,說:「哎呀!我把這些概念都混淆了。」因為根據恩典的完整定義,恩典是出於自願的。神不需要表現寬宏大量的,祂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你可以向祂懇求恩典,你可以向祂丐求憐憫,然而你從來都絕對不可以要求得到恩典。公義是必要伸張的,而從來都絕對不是寬恕,因為神是聖潔的,所以祂容忍不彰顯公義的時候,就是祂正在賜下恩典的時候。

---------------------------------------------------------------------------------------------------------------------------
尋道者:

看哪!今天多少人被膚淺的教導、錯誤的講道所龐壞了,講壇上高舉人文主義,神的地位被降格到好像「阿拉丁的燈神」或「黃大仙」,你要求祂給你甚麼恩典和利益,祂就要給你,否則祂就是不慈愛、不恩慈的神。荒謬!神是至高無上主權的神,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人算甚麼?竟然向神要求恩典和利益?我們應當跪下來,遠遠的站在神的施恩座前,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向神丐求憐憫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

在聖潔的神面前當恐懼戰兢 - RC Sproul


影片來源:http://www.ligonier.org/blog/trembling-holiness-god/

In the early chapters of The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written by John Calvin, Calvin makes a statement tha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Hence that dread and terror by which holy men of old trembled before God, as Scripture uniformly relates.”What Calvin was saying is this: that there is a pattern to human responses to the presence of God in the Scripture and it seems that the more righteous the person is described, the more he trembles when he enters the immediate presence of God.

There is nothing cavalier or casual about the response of Habakkuk when he meets the holy God. Do you remember Habakkuk’s complaint? Where he saw all of the degradation and injustices that were sweeping across the landscape in his homeland and he was so offended by this that he went up into his watchtower and he complained against God and he said “God, you are so holy that you can’t even behold iniquity. How can you stand by and let all of these things come to pass?” And he says “I’m going to sit up here and I’m going to wait until God answers my question.” And you remember what happened? When God appeared to Habakkuk he said “my lips quivered, my belly trembled, and rottenness entered into my bones.”

What happened to Job when he waited for the voice of God? And when God showed Himself to Job, Job said “I abhor myself. I repent in dust and ashes. I have spoken once, I’ll speak no more. I will take my hand and put it upon my mouth. As Calvin said “the uniform report of sacred Scripture is that every human being who ever is exposed to the holiness of God trembles in His  presence.”

中文譯本 :

在約翰加爾文所寫的《基督教要義》的前幾章節裡,加爾文發表了一個如下的說話:「以前聖潔的人因進到神的面前,都會恐懼戰兢,正如聖經一致地講述的一樣。」加爾文正在說的是:根據聖經的描述,當人來到神的面前,他們都有同一種的反應模式,似乎就是描述到越公義的人,當他一進到神的面前時,他就越恐懼戰兢。

當哈巴谷遇見聖潔的神時,他的反應沒有傲慢或隨便。你還記得哈巴谷的控訴嗎?在他的祖國,他看到遍地一切都是充滿著敗壞和不公,他被這種景況所觸怒,以至於他走上守望台,向神抱怨說:「你眼目清潔,不看邪僻,不看奸惡;行詭詐的,你為何看著不理呢?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你為何靜默不語呢?」(哈巴谷書1:13)他說:「我要站在守望所這裡,一直等到神回答我的問題為止。」你還記得發生了甚麼事情嗎?當神向哈巴谷顯現時,他說:「身體戰兢,嘴唇發顫,骨中朽爛;…」(哈巴谷書3:16)

約伯在等候神的聲音時發生了甚麼事?而當神向約伯顯明祂自己的時候,約伯說:「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我說了一次,就不再說。我要用手摀口。」正如加爾文所說:「神聖的聖經一致的說到,每一個曾經暴露在神的聖潔之前的人,都會在祂的面前恐懼戰兢。」

---------------------------------------------------------------------------------------------------------------------------
尋道者:

藉著聖經向我們啟示自己的神是聖潔的、至尊至榮的,當祂顯現的時候,我們應當恐懼戰兢啊!看哪!任何人來到神的面前,無不恐懼戰兢,任何一位先知或聖徒,每當提到神的名和講論神的時候,無不恭恭敬敬,無不存敬畏的心,無不戰戰兢兢的。然而,看看今天的所謂牧師、傳道等,好像與神平起平坐、不分尊卑,講道時嬉皮笑臉,態度輕佻無禮,拿神和神的話語開玩笑,「佈道會」上與主耶穌稱兄道弟,以為這樣就表示自己很有幽默感,很受聽眾歡迎,很有果效,不錯,今天他們在人面前很風光、很有榮耀,然而這等假師傅、假牧人,到那日,必要受神更重的刑罰,他們一定會聽到主耶穌對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

2017年3月3日星期五

基督徒啊!你為何憂慮呢?


主耶穌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他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他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章25-34)

人生在世,免不了會為生命和生活憂慮,這是現實要面對的問題。然而,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難以逃避的「憂慮」呢?我們處理「憂慮」的心態應該如何呢?我們的盼望又是甚麼呢?

有人說這裡主耶穌是命令我們不要為生命和生活「憂慮」,我不甚認同,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憂慮」,祂也體恤我們的軟弱,與其強硬地命令我們不可「憂慮」,倒不如用溫柔和體諒
的話來鼓勵我們,使我們能曉得神對我們了解有多深,神對我們的慈愛有何等的浩大。既然我們的地位已經改變了,現在是神的兒女,我們的心意、我們的眼光、我們的心態就要隨之更新。因為聖靈住在我們裡面,神時刻與我們同在,祂必曉得我們所面對的一切困難,也必知道我們的「憂慮」是甚麼,正如主耶穌說:「⋯⋯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馬太福音 10:30)主耶穌的意思是說,連如此細微的東西,都在祂的護理當中,何況是我們的生活所需呢?

為吃喝「憂慮」嗎?
主耶穌說:「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當然比飛鳥貴重得多!神豈會讓祂的兒女食不飽、喝不足呢?

為身體穿甚麼「憂慮」嗎?
主耶穌說:「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他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他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對!神豈會讓祂的兒女赤身露體呢?

看哪!祂連最低層次的受造之物,都有祂的護理以彰顯祂的榮耀和恩惠,何況是祂所愛的兒女呢?

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是人最基本的生命和生活所關注的,也是人「憂慮」的來源,然而,主耶穌要給我們知道,神豈會不知道祂的兒女需要甚麼呢?神豈會讓祂的兒女為這些「憂慮」好像不信的人那樣呢?他們因為不信,所以他們將一切的關注都放在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上面,他們將一切的盼望,都放在今生、專注在這世界,尋尋覓覓、追追逐逐,對神完全沒有興趣,他們的結局是悲慘的。

另一方面,一切都是在祂的掌管之中,一切都是在祂的主權之下,難道你質疑祂的主權嗎?難道你質疑祂的慈愛嗎?難道你質疑祂的大能嗎?難道你質疑祂的信實嗎?

噢!小信的人啊!難道你的憂慮可以使神得著榮耀神嗎?難道你的憂慮可以使你以神為樂嗎?

基督徒啊!你為何憂慮呢?又何必憂慮呢?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得前書5:7)

「卸給神」,不是「推卸」給神,然後就自己欺騙自己說:「好了,我已經將憂慮『卸』給神了,現在我可以等候神行動幫我解決問題了。」好像很屬靈那樣,其實你知道你「憂慮」的根源還沒有解決嗎?你的心得著的只是暫時的平靜,不多久,你的「憂慮」又會重臨。使徒彼得的意思是將你的「憂慮」帶到神的施恩寶座前,傾心吐意的將你的憂慮告訴神,你的難處、你的軟弱、你的擔憂、你的疑慮、你的迷惘、…等一切,好像告訴一個慈父那樣,尋求祂的安慰、諒解和幫助,為甚麼?「因為他顧念」我們,祂體恤我們的軟弱,祂愛我們,祂會用最好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解決我們的「憂慮」,使徒保羅不是也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28)

我們應當時常「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希伯來書12:2)

就好像使徒保羅那樣:「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