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3日星期日

向傳福音的進諫一言

很怕聽人傳福音說:「耶穌愛你,祂要賜福與你。」
也很怕聽人傳福音說:「信耶穌,得永生,可以上天堂。」
更怕的是在講壇上,牧師、傳道或長老高談闊論:「信耶穌,就是天國的子民,將來可以移民到天堂享福 。」、「信耶穌,有平安」、「信耶穌,有許多恩典」、「信耶穌,有豐盛的人生」…等。其實都沒有說錯,只是沒有說出事實的全部,說漏了信仰的核心,用了錯誤的利誘方法,給人一種「信耶穌,都不錯」、「信耶穌與拜黃大仙都差不多」、「信耶穌,有著數」…等,功利主義思想。
你們知道世人求的「平安」是甚麼?
世人求的平安是自己的「諸事順景」,最好災禍、苦難不會臨到自己的「平安」。
你們知道世人要的「恩惠」是甚麼?世人要的恩惠是自己的「心想事成」,求財得財、求名得名、求子得子、…
你們知道世人心目中的「豐盛的人生」是甚麼?
世人心目中的「豐盛的人生」就是一生無風無浪、無憂無慮、順順利利的,讀名校、做好工或
做老板,事業順利,升官升職,住豪宅,駕名車,…

請傳福音的思想思想,到底是 神需要人,還是人需要 神?
是不是 神怕天堂太冷清了,所以不管如何傳福音,快快吸引些人來信呢?
「我信你,是我給你面子,恩典是我應得的…」,如此福音就真的給人覺得很「cheap」了。
就算有許多人因此「決志」、甚至「受洗」加入教會又如何,只是人數的增長,真正得救的有多少?
主耶穌會說:「你表面是富足的,其實你是貧窮的。」(參啟2:9)

當信主耶穌,你就要預備面對各種的苦難,你就要預備面對世人的羞辱,你就要預備面對各方的逼迫,你就要預備面對世界的厭棄,...主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使徒保羅說:「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提後2:3)
聖經裡有那一個是沒有經過苦難而得榮耀的呢?
看哪!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神的兒子,來到世界,不是享受榮華富貴,而是要面對各種的苦難,最後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救恩。就因「他雖
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5:8),就得勝死的權柄,神叫祂重死裡復活,且將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主耶穌了。
所以信耶穌是一個人生的挑戰,但是終結就是永恆的福樂,而且是預定了得勝的。


「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賽46:10 )

2009年8月22日星期六

未來期盼的一天

在團契的聚會中,被問的一個問題:「未來期盼的一天是甚麼?」
我不用思索就立刻回答道:「就是主耶穌基督榮耀降臨的那日!」
這不是我對基督教教義的認識,亦不是甚麼聖經知識,也不是我在教徒間的「jargon術語」,更不是所謂的甚麼生活的態度,這是我的信仰
也是主耶穌督的應許!
「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約14:20)
作為一個基督徒,盼望的是甚麼?
是現世的平安嗎?
是現世的安逸嗎?
是現世的歡娛嗎?
是現世的榮耀嗎?
是現世的功名嗎?

主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 (路9:62)
使徒保羅說: 「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15:19 )
門徒彼得說:「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勸你們要禁戒肉體的私慾;這私慾是與靈魂爭戰的。」
(彼前2:11)

記得主禱文的第三句是甚麼?不是「願你的國降臨」嗎?

到那日,我們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耶穌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阿們!
到那日,我們從前經歷過的苦難、悲哀、哭號、疼痛、傷痛、…都得著 神的撫慰了,感謝神!阿們!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21:4)
因此,「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7)
到那日,我們就得贖了,神要賜我們一個榮耀的、永遠不朽壞的、無罪的新的身體,感謝神!阿們!
到那日,我們就可以與在基督裡的、逝去的至愛再次重聚,直到永遠。

基督徒不是要期盼這一天來臨嗎?

2009年8月2日星期日

批評自己6月20日的猜想

神對以色列人說:「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賽46:10)

「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從亙古,從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箴8:22-23)這裡指的「我」是誰?看!主耶穌說:「父啊,現在求你使我同你享榮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榮耀。 」(約17:5)不正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嗎?

我真胡塗了,在6月20日的「沉思錄」說甚麼「 神作了兩手準備」,求主寬恕我的愚昧、無知及傲慢啊!阿們!

萬有都掌握在 神的手裡,世事都按著 神的計劃發展。
在 神,沒有一樣是突然的。
在 神,沒有一樣是意外的。
在 神,沒有一樣是失控的。
所以,阿當的犯罪是 神預計了的,主耶穌基督的降世成就救贖,亦是創世以先就定意了的,當然,未後的審判亦已定案了,那沉淪之子、那邪惡之首、那敵擋者、那仇敵、就是魔鬼撒但,必然滅亡,主耶穌必然得勝!榮耀歸我們天上的父神啊!阿們!

2009年8月1日星期六

「預定論」的一些疑問

1. 有人認為決了志、洗了禮,照著禮儀返禮拜、什一奉獻、又恆常返團契,甚至做執事、作事奉…,應該是預定得救的人,那不就因為「蒙揀選」而嬌傲嗎?懶散嗎?

神預定誰得得救,全然是祂的主權、祂的恩典,正如經上說:「耶和華說:…。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33:19)
誰能以為自己有幾「屬靈」而肯定說我就是預定得救的人呢?
誰能以為自己為 神作出甚麼甚麼的「貢獻」而肯定自己就是預定得救的人呢?
誰能以為自己敬虔而肯定自己就是預定得救的人呢?
沒有人知道誰是預定得救的人,自以為「蒙揀選」而嬌傲?嬌傲,就正正顯明這人就不是預定得救的人!自以為「蒙揀選」而懶散?懶散,也就正正顯明這人就不是預定得救的人!

2. 既然「預定」有些人得救,傳「福音」有甚麼用呢?

傳「福音」絕對有用!而且是「大使命」。感謝 神有預定得救的人!阿們!既然 神預定有些人得救,這就保證了傳「福音」的果效,不會沒有目標,也不會失望,因為世人中定有些預定得救的人。
以使徒保羅為例:
使徒行傳18章1-11節:「這事以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做工。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裡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利尼人。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的時候,保羅為道迫切,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他們既抗拒、毀謗,保羅就抖著衣裳,說:你們的罪(原文作血)歸到你們自己頭上,與我無干(原文是我卻乾淨)。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於是離開那裡,到了一個人的家中;這人名叫提多猶士都,是敬拜 神的,他的家靠近會堂。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相信受洗。夜間,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保羅在那裡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將 神的道教訓他們。」
使徒保羅在傳「福音」失望的時候,主耶穌親自鼓勵他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為甚麼?就是為了這些主耶穌的百姓—預定得救的人!

3. 既然有些信徒「預定」得救,那何需牧師傳道教會牧養呢?

唐崇榮牧師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嬰兒出生,既然預定會長大成人的,是不是不需要喝奶、餵養的呢?」既然有些信徒「預定」得救,作牧師傳道的更加要好好的「餵養主的羊」,「到那日」,得蒙主稱讚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

2009年7月31日星期五

「路加福音4章16-22」釋經

不妨將路加福音4章16-22當一個整段來看,在這段之前,路加述說了主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主耶穌得勝後,到各會堂傳道,很受人讚賞和歡迎。在這段,路加述說了主耶穌返回祂長大的地方─拿撒勒,透過宣讀「以賽亞書」正式公告祂的使命。

拿撒勒,主耶穌的時代或許不是一個城市,但一定不是一個窮鄉僻壤的小村莊,而極可能是一個有數百戶人居住的市鎮,不要誤解拿但業的那句「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

會堂,是在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的那段時期興起的,是那些不能到聖殿敬拜的猶太人聚集敬拜 神的地方。會堂雖不舉行獻祭,但就是猶太人宗教生活的真正中心,因為各城各村都設立了會堂,讓百姓在會堂裏敬拜 神、聽教訓和教育下一代。

安息日,在猶太人來說是放下工作的休息日,這日是聚集一起在會堂裡專心敬拜 神的日子。會堂裏的敬拜可以分為三部分:崇拜、讀經和教導。

主耶穌在平常就養成了按時進會堂,並且參與讀經活動的習慣,所以這日也不例外,「照祂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原來,除了祭司和文士可以讀經和說教訓外,甚麼人有預言的話,也可以站起來說,讀經是包括律法書、先知書、和聖卷的。

路加記述的這一天,他們已經讀過了律法書,開始讀先知書,有人看見主耶穌站起來,就將當天的經卷交給祂,那是極自然、合乎秩序的事,況且主耶穌在各會堂傳道,都得到很多人讚賞,更當之無愧。會堂裏要讀的經應該都是事先指定的,那天他們讀的先知書剛好是取自以賽亞書,相信這不是偶然的,是預定主耶穌當日要宣告重要的信息。

由後面「應驗在你們耳中了」,我們就可以清楚主耶穌讀這段以賽亞書的意義了。

「主的靈在我身上」,當耶穌「受洗」時,「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形狀彷彿鴿子」(路3:22a),就應驗了「主的靈在我身上」。

「因為他用膏膏我」,「他」表示 神,前面的「膏」字是名詞,指「聖靈」,而後面的「膏」是動詞,表示「分別為聖」,按猶太人的宗教儀式,只有祭司和君王才必須要「膏立」的。當耶穌「受洗」時,其實聖靈好像從高天降下的膏油,為了祂的工作而「膏立」了祂,亦即是主耶穌就是那「受膏者」,就是「基督」。

「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這裡「傳福音」是表示「傳好信息」的意思。而「貧窮的人」特指向那些在屬靈的事上貧窮、在神面前不富足的人(路12:21)。若果照字面解就有點不合理了, 神單單是將「好信息」給經濟上或社會上貧窮的人嗎?這樣就不合救贖的聖經原則,所以「貧窮的人」應按屬靈的意思來理解。而後面的「被擄的」、「瞎眼的」、「受壓制的」都是應按屬靈的意思來理解。

「被擄的」對猶太人來說是最敏感的,因為他們的祖宗曾經被亞述和巴比倫擄去,所以好渴望得著「釋放」,返回家鄉以色列。但是,主耶穌的時代,大部份的猶太人已返回家鄉以色列,何以會渴望「被擄的得釋放」呢?「被擄的得釋放」指那些被撒但所擄掠並受牠轄制的人(參徒26:18,約壹5:19),因這好消息帶來了釋放,重回上帝的恩典之中。

「瞎眼的」代表甚麼呢?代表經濟上或社會上貧窮的人,似乎牽強了。聖經說「瞎眼的」有時真
是指「瞎眼的」,另外的指屬上「瞎眼的」,那麼在這裡應作何解呢?只叫「瞎眼的」看見嗎?為甚麼不叫「瘸腿的」得行走呢?為甚麼不叫「痲瘋的」得潔淨呢?清楚了嗎?因為「瞎眼的」是指那些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的人(林後4:4),所以「瞎眼的得看見」就是說看不見上帝的、被這世界迷惑瞎了屬靈的眼,因這好消息就重新看見了。

「受壓制的」指甚麼人呢?與上兩句一樣,應該指屬靈上「受壓制的」,所以「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指那些被罪惡所捆綁並壓制的人(約8:34;羅6:18),因這好消息得著了釋放,重獲自由,正如主耶穌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

「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舊約時代猶太人每49年跟著就立一個「禧年」,在這一年奴隸要得釋放,債務一筆勾消,而祖傳的產業要歸還給原業主的後人(參利25:8-55)。問題「債主」是誰?如果是指當時那些「貧窮的人」的債主,主耶穌就要要帶領「貧窮的人」起來「革命」,或是感動所有債主的「良心」免了所有「貧窮的人」的債,又或是主耶穌一人擔起所有「貧窮的人」的債,使他們好像「禧年」那樣,這幾個假設可能嗎?不可能!為甚麼說「 神悅納人」?因為「債主」就是 神!「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人憑甚麼能使 神悅納呢?如今,主耶穌就是來宣告 神的恩典,因上帝的恩惠,「 神悅納人」,赦免了人一切的罪,好像「禧年」,這就是主耶穌讀經後,要帶出的好消息。當然,現在我們知道,因為主耶穌作了挽回祭,因基督耶穌的救贖,人就白白的「因信稱義」了。

讀完了就就坐下,為甚麼「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呢?等候他說預言。主耶穌居然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猶太人是很敬虔,大部份都熟悉舊約聖經的,怎會不明白主耶穌說的是甚麼意思呢?所以,他們都「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猶太人等了好久了,主耶穌說「今天應驗了」,怎不令眾人興奮、雀躍呢?但是看看說話的,不就是「約瑟的兒子嗎﹖」,一個木匠的兒子,一個木匠,怎麼可以令這「恩言」應驗呢?跟著這段之後,主耶穌就嘗試糾正眾人的看法。

參照與此段對應的以賽亞書61章1-3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
為甚麼兩個記載有出入的呢?是否版本的問題?還是主耶穌有意讀到「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就完了?又為甚麼?

我絕對相信主耶穌讀的,因為祂就是「道的本體」,祂絕對有最後詮釋的權威,記載的出入只在字句,但是精意是沒有改變的。主耶穌讀到「…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便停下來,祂沒有繼續讀以賽亞書的下文「……和我們 神報仇的日子」,因為祂要表明,現在是恩典的時期,現在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是拯救的日子。祂第一次降臨的目的,就是要傳講 神悅納人的禧年。

當主耶穌再次降臨世界的時候,就是宣告我們的 神報仇的日子,我們 神審判的日子。注意看哪!悅納的時候是「年」,而報仇的時候卻說「日」,有甚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