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0日星期日

2009-04-12 : 「放下執著,同心同行」的回應興反思(下)

上篇就「教會增長學」作了回應。根據網上搜尋到的資料,原來「教會增長」是由美國一名宣教士的兒子馬蓋文,1923隨乃父在印度事奉12年後,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得出「教會增長」的理論,其後回到美國,將他的理論「發揚光大」,總結成馬蓋文的教會增長策略的五個重點。相信各位牧者和傳道比外行的愚弟更清楚,但我很疑惑,使徒保羅不是說道:「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教會的增長不是在乎聖靈的感動、上帝的大能嗎?原來在乎「教會增長學」的策略?上帝都要「靠」所謂「教會增長學」的策略?

今次就兩個問題作回應,「教義的分歧doctrine divides」和「到空自已」。

1. 「教義的分歧doctrine divides」
「教義的分歧」可大可小。如果只是禮儀上的分歧,淤泥於宗教的外表儀式,就重滔法利賽人的覆轍,是主耶穌痛斥的,其中的一句正中下懷的就是:「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太23:27)此外,聖經又記到:「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15:22)禮儀上的分歧重要嗎?值得為禮儀上的分歧爭吵嗎?蘇牧師舉例的「洗禮」,我覺得沒甚麼好爭論的,因為「洗禮」只是一個見證,本身并沒有赦罪之功效,如何的「洗」法,并不會動搖信仰的根基,因此,這不是「教義的分歧」的重點所在。
基督教「宗派」之間的分別,例如播道會、宣道會、浸信會、…等等,是其中一個重心,我覺得講者應該澄清的,例如這些基督教的「宗派」在教義上的分歧是甚麼呢?教義上爭議是甚麼呢?共同的教義又是甚麼呢?以我膚淺的認識,播道會、宣道會、浸信會、…等正統的基督教「宗派」,信仰的立場都是本於「尼西亞信經」,既然如此,可否求同存異?正如保羅說:「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3)
另一個涉及「教義的分歧」的問題,就是蘇牧師很熟悉的「異端與極端」。無錯,蘇牧師有提到「靈恩派」的極端行為,但是其他的異端又如何扭曲「真道」呢?耶証會?錫安教會?甚至「天主教」等,「教義的分歧」在那裡?又可否求同存異呢?可以保守「合而為一」的心嗎?(我絕對不同意,因為「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林後6:14))
當然,「教義的分歧」無可能三言兩語講得完,但是既然提起這個「教義分歧」問題,是否應該清晰地、握要地和系統地說明「教義的分歧」的重點呢?因為,清晰的教義能鞏固信仰的根基!

2. 「到空自已」
「到空」這個詞語我感覺有點似佛教禪宗的味道,雖然中國人很容易領會這個詞語的意思,但是出現在基督教的講道中,總覺得「怪怪的」,正如有時聽到弟兄姐妹說「有緣」、「耳根清淨」,…等。「到空自已」,我所理解的意思是將個人的「執著」放下,或者將個人的某些「原則」放下,當然亦可以是放下個人的「偏見」,至於有沒有「包容」其他人的意見的意思,就見人見智了。叫(勸)人「到空自已」的通常是長輩、或是權威、或是所謂的旁觀者,被叫(勸)「到空自已」的人是否真的能夠「到空自已」,恕我小人之心,有那個真是願意「到空自已」呢?憑著人本身的力量、道德的修為、閱歷的豐富,都無可能真正的、真心的做到「到空自已」,點解?因為「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17:9),就算你是基督徒,若不藉著聖靈的引領,我不相信人可以真正的、真心的做到「放下執著」,所謂的「到空自已」,我請願用聖靈的果子來代替「到空自已」,正如使徒保羅說道:「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 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5:22-26)對基督徒來說,用「聖靈所結的果子」是否比「到空自已」更有說服力呢?始終「到空自已」是憑「自力」,「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憑「祂力」,是否更附合基督教的信仰呢?
我要高舉的是全能的上帝、是釘身十架第三日復活的主耶穌基督、是真理的聖靈,我承認的是人的罪惡、人的無能、人性的軟弱,惟有絕對地放下自己,信靠主耶穌基督,才有得救,因此任何「憑自力、不憑祂力」的教導,我都認為是脫離了基督信仰的教導,是我不能接受的,或許我近乎「原教旨主義」或「清教徒」,自問對上帝真理的渴慕、對基督信仰的追尋,是絕對充滿熱誠的。我不介意過「遊牧」的基督徒的生涯,好像亞伯拉罕在上帝應許之地都要作客旅、住帳棚,我所仰望的家、我所仰望的鄉、我所仰望的城,我所仰望的國,不在地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