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將路加福音4章16-22當一個整段來看,在這段之前,路加述說了主耶穌在曠野受魔鬼的試探,主耶穌得勝後,到各會堂傳道,很受人讚賞和歡迎。在這段,路加述說了主耶穌返回祂長大的地方─拿撒勒,透過宣讀「以賽亞書」正式公告祂的使命。
拿撒勒,主耶穌的時代或許不是一個城市,但一定不是一個窮鄉僻壤的小村莊,而極可能是一個有數百戶人居住的市鎮,不要誤解拿但業的那句「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
會堂,是在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的那段時期興起的,是那些不能到聖殿敬拜的猶太人聚集敬拜 神的地方。會堂雖不舉行獻祭,但就是猶太人宗教生活的真正中心,因為各城各村都設立了會堂,讓百姓在會堂裏敬拜 神、聽教訓和教育下一代。
安息日,在猶太人來說是放下工作的休息日,這日是聚集一起在會堂裡專心敬拜 神的日子。會堂裏的敬拜可以分為三部分:崇拜、讀經和教導。
主耶穌在平常就養成了按時進會堂,並且參與讀經活動的習慣,所以這日也不例外,「照祂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原來,除了祭司和文士可以讀經和說教訓外,甚麼人有預言的話,也可以站起來說,讀經是包括律法書、先知書、和聖卷的。
路加記述的這一天,他們已經讀過了律法書,開始讀先知書,有人看見主耶穌站起來,就將當天的經卷交給祂,那是極自然、合乎秩序的事,況且主耶穌在各會堂傳道,都得到很多人讚賞,更當之無愧。會堂裏要讀的經應該都是事先指定的,那天他們讀的先知書剛好是取自以賽亞書,相信這不是偶然的,是預定主耶穌當日要宣告重要的信息。
由後面「應驗在你們耳中了」,我們就可以清楚主耶穌讀這段以賽亞書的意義了。
「主的靈在我身上」,當耶穌「受洗」時,「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形狀彷彿鴿子」(路3:22a),就應驗了「主的靈在我身上」。
「因為他用膏膏我」,「他」表示 神,前面的「膏」字是名詞,指「聖靈」,而後面的「膏」是動詞,表示「分別為聖」,按猶太人的宗教儀式,只有祭司和君王才必須要「膏立」的。當耶穌「受洗」時,其實聖靈好像從高天降下的膏油,為了祂的工作而「膏立」了祂,亦即是主耶穌就是那「受膏者」,就是「基督」。
「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這裡「傳福音」是表示「傳好信息」的意思。而「貧窮的人」特指向那些在屬靈的事上貧窮、在神面前不富足的人(路12:21)。若果照字面解就有點不合理了, 神單單是將「好信息」給經濟上或社會上貧窮的人嗎?這樣就不合救贖的聖經原則,所以「貧窮的人」應按屬靈的意思來理解。而後面的「被擄的」、「瞎眼的」、「受壓制的」都是應按屬靈的意思來理解。
「被擄的」對猶太人來說是最敏感的,因為他們的祖宗曾經被亞述和巴比倫擄去,所以好渴望得著「釋放」,返回家鄉以色列。但是,主耶穌的時代,大部份的猶太人已返回家鄉以色列,何以會渴望「被擄的得釋放」呢?「被擄的得釋放」指那些被撒但所擄掠並受牠轄制的人(參徒26:18,約壹5:19),因這好消息帶來了釋放,重回上帝的恩典之中。
「瞎眼的」代表甚麼呢?代表經濟上或社會上貧窮的人,似乎牽強了。聖經說「瞎眼的」有時真
是指「瞎眼的」,另外的指屬上「瞎眼的」,那麼在這裡應作何解呢?只叫「瞎眼的」看見嗎?為甚麼不叫「瘸腿的」得行走呢?為甚麼不叫「痲瘋的」得潔淨呢?清楚了嗎?因為「瞎眼的」是指那些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的人(林後4:4),所以「瞎眼的得看見」就是說看不見上帝的、被這世界迷惑瞎了屬靈的眼,因這好消息就重新看見了。
「受壓制的」指甚麼人呢?與上兩句一樣,應該指屬靈上「受壓制的」,所以「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指那些被罪惡所捆綁並壓制的人(約8:34;羅6:18),因這好消息得著了釋放,重獲自由,正如主耶穌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
「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舊約時代猶太人每49年跟著就立一個「禧年」,在這一年奴隸要得釋放,債務一筆勾消,而祖傳的產業要歸還給原業主的後人(參利25:8-55)。問題「債主」是誰?如果是指當時那些「貧窮的人」的債主,主耶穌就要要帶領「貧窮的人」起來「革命」,或是感動所有債主的「良心」免了所有「貧窮的人」的債,又或是主耶穌一人擔起所有「貧窮的人」的債,使他們好像「禧年」那樣,這幾個假設可能嗎?不可能!為甚麼說「 神悅納人」?因為「債主」就是 神!「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人憑甚麼能使 神悅納呢?如今,主耶穌就是來宣告 神的恩典,因上帝的恩惠,「 神悅納人」,赦免了人一切的罪,好像「禧年」,這就是主耶穌讀經後,要帶出的好消息。當然,現在我們知道,因為主耶穌作了挽回祭,因基督耶穌的救贖,人就白白的「因信稱義」了。
讀完了就就坐下,為甚麼「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呢?等候他說預言。主耶穌居然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猶太人是很敬虔,大部份都熟悉舊約聖經的,怎會不明白主耶穌說的是甚麼意思呢?所以,他們都「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猶太人等了好久了,主耶穌說「今天應驗了」,怎不令眾人興奮、雀躍呢?但是看看說話的,不就是「約瑟的兒子嗎﹖」,一個木匠的兒子,一個木匠,怎麼可以令這「恩言」應驗呢?跟著這段之後,主耶穌就嘗試糾正眾人的看法。
參照與此段對應的以賽亞書61章1-3節:「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譯: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
為甚麼兩個記載有出入的呢?是否版本的問題?還是主耶穌有意讀到「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就完了?又為甚麼?
我絕對相信主耶穌讀的,因為祂就是「道的本體」,祂絕對有最後詮釋的權威,記載的出入只在字句,但是精意是沒有改變的。主耶穌讀到「…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便停下來,祂沒有繼續讀以賽亞書的下文「……和我們 神報仇的日子」,因為祂要表明,現在是恩典的時期,現在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是拯救的日子。祂第一次降臨的目的,就是要傳講 神悅納人的禧年。
當主耶穌再次降臨世界的時候,就是宣告我們的 神報仇的日子,我們 神審判的日子。注意看哪!悅納的時候是「年」,而報仇的時候卻說「日」,有甚麼意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