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7日星期一

2009-04-12 : 「放下執著,同心同行」的回應興反思(上)

2009年4月12日,主日崇拜第一堂,蘇牧師以「放下執著,同心同行」為題證道。又是一篇非常切合這個世代的講章。「放下執著」,放下「自我中心」的執著,因為,我們通通都是罪人,沒有良善,所以任何人性的執著,最終都是墮入罪的網羅,我們既然藉著主耶穌基督的寶血,得以稱「義」,就不應繼續緊抱著「自我的執著」。但是,若果是為「上帝的真道」及「真理」的緣故,就絕對沒有可「妥協」的餘地,以色列就是一個樣板,舊約聖經有不少有關以色列民族的見證,信仰的「妥協」,結果是敗壞,偏離上帝的真道,惹起上帝的憤怒,上帝公義的審判就臨到,因為「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6:7)所以惟有在主耶穌基督裡的「同心」,才可「同行」,否則「道不同,不相為謀。」「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林後6:14)

引言,蘇牧師用了主耶穌臨釘十字架時的情況開始,他說:
耶穌基督臨釘十字架之前,祂最擔心、最憂心的是甚麼呢?弟兄姐妹,祂是通宵達旦來到禱告,甚至的那些汗,好像血那麼大滴啊!來到的是滴在地上面,通宵祈禱,就是為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這樣是甚麼呢?…,約翰褔音17章,…,是成晚這麼長,就是為了一樣野,四個字,為了門徒的甚麼?「合而為一」這個的心來到禱告。好明顯,點解耶穌基督臨上十字架之前,通宵汗流滿面禱告,都是叫門徒要「合而為一」。我相信,幾個原因:
第一:因為祂預知不同心,是門徒的死穴,祂一早已經預知,這個是死穴來的;
第二:祂亦都知道,在聖經多處的講給我們聽,天使的墜落,巴比倫王的墜落,人的墮落,都是因為這一樣野,就是「自我中心」,「我要!我要!我要!」這個是令到人是因為老祖宗這一個的罪,以至到我們都陷在罪當中的這個的原因;
第三:今日的宣教學、差傳學、教會增長學,一些的學者不約而同講給我們聽,教會不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教會的不同心、分裂;
第四:我三十年牧會的經驗,亦都講給我知,「不同心、不合一」是教會的癌症,不處理它又不行,但是你處理它的時候,是令到人身心的都疲慮,好累,但很多的時候,舉步難移…

以下我想就以上的幾點來回應、反思:

1. 「通宵達旦」禱告:
主耶穌基督臨釘十字架之前,即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是否「通宵達旦」呢?
「彼得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夜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太26:33-34)
「到了早晨,眾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大家商議要治死耶穌,就把他捆綁,解去,交給巡撫彼拉多。」(太27:1-2)
「30.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72. 立時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思想起來,就哭了。」(可14:30,14,72)
「34. 耶穌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60. 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曉得你說的是什麼!正說話之間,雞就叫了。61. 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路22:34,60-61)
「3. 猶大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就來到園裡。…27. 彼得又不承認。立時雞就叫了。28. 眾人將耶穌從該亞法那裡往衙門內解去,那時天還早。他們自己卻不進衙門,恐怕染了污穢,不能吃逾越節的筵席。」(約18:3,27-28)

是否「通宵達旦」禱告呢?很明顯啦!…

2. 主耶穌的禱告,是否為了門徒的「合而為一」的心?

「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到那邊去禱告。於是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便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警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怎麼樣﹖你們不能同我警醒片時嗎﹖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困倦。耶穌又離開他們去了。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於是來到門徒那裡,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吧:或作嗎﹖)!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起來!我們走吧。看哪,賣我的人近了。」(太26:36-46)

「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坐在這裡,等我禱告。於是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就驚恐起來,極其難過,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警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倘若可行,便叫那時候過去。他說: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嗎﹖不能警醒片時嗎﹖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甚是困倦;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第三次來,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或作嗎﹖)!夠了,時候到了。看哪,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裡了。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賣我的人近了。」(可14:32-42)

「耶穌出來,照常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隨他。到了那地方,就對他們說: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於是離開他們約有扔一塊石頭那麼遠,跪下禱告,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他的力量。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禱告完了,就起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因為憂愁都睡著了,就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睡覺呢﹖起來禱告,免得入了迷惑!」(路22:39-46)

三本褔音書,都記到主耶穌禱告的內容,為了門徒「合而為一」的心否是「最重要的原因」呢?我承認愚昧,又沒有受正統的神學訓練,看不出,我看到的是那個「苦杯」,那個上帝憤怒的「苦杯」,這個「苦杯」,應該是我、是你、是所有的人該喝的,因為「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但是,主耶穌情願自已一力承擔起全人類的罪,順服地的喝下這個「苦杯」,我們「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羅3:24)所以,我絕對的相信主耶穌的禱告,「最重要的原因」是向父神「表明心跡」,願意誠心順服父神的救贖計劃,「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主耶穌的大愛,我豈能相信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呢?
最令我感動的是:「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父神)的意思。」那個人可做到?

3. 「血汗」:
根據蘇牧師講:「耶穌基督臨釘十字架之前,祂最擔心、最憂心的是甚麼呢?弟兄姐妹,祂是通宵達旦來到禱告,甚至的那些汗,好像血那麼大滴啊!來到的是滴在地上面,…」汗如血的禱告,應該是出於路加福音22章44節「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地點應該是客西馬尼園,但是約翰褔音17章所記的地點,並非是客西馬尼園,因為約翰褔音18章1-2節記到:「耶穌說了這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裡有一個園子,他和門徒進去了。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裡去聚集。」這「園子」就是客西馬尼園了。這就產生疑惑了,主耶穌來到客西馬尼園,為成就救贖禱告時,才流出「血汗」,但蘇牧師說的時間及地點,為何有所出入呢?

4. 「為了門徒的合而為一」
門徒所指的是主耶穌呼召跟隨祂的十二門徒,我們是信徒,不是門徒。參照約翰褔音17章第20節:「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看!主耶穌並不但是為門徒祈求,亦為千千萬萬的、歷代的、所有的信徒祈求,感謝主!阿門!

5. 甚麼是「合而為一」?
約翰褔音17章第20-23節:「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
甚麼是「合而為一」?
根據使徒保羅的以弗所書第二章13-16節:「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他使我們和睦(原文作: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合而為一」,我的領受是「與神和好」,因著主耶穌的寶血,我們罪人得以「與神和好」,在基督的愛裡「合而為一」。
此外,使徒保羅又在以弗所書第四章1-6節:「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我所領受的都是在基督的愛裡「合而為一」,聖靈帶領下的「合而為一」。

下篇將會就其他的講章部份做回應及反思。不過,先作少少的分享的是「教會不增長最主要的原因」,回歸聖經,到末世的日子,「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提後4:3-4)

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2009-03-22 :「真信必能行」的幾點回應與反思

2009年3月22主日第一堂,蘇牧師選擇了希伯來書第十一章來證道,選得非常好,因為這章講「信心」是整本聖經最清楚、最具體的一章,而且更舉出許多「信心」的典範,讓我們基督徒可以作榜樣,這些典範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個個基督徒都可以做得到的。選得好,因為在這末世的日子,基督徒的確必須培養好像這些「信心」典範的「信心」。

或許是我個人的要求過份,又或是悟性底,甚或是靈性「不合格」,聽完整篇的講道,總覺得內容有點「隔靴搔癢」,「點到即止」。

1. 「信」甚麼?
蘇牧師說這「信」是「信耶和華獨一的真神」,無錯,但是「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 卻是戰驚。」(雅2:19) 參與崇拜的大多數的是信徒,大家都「信」獨一的真神,何用解釋?但是,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如由「信」而建立「信心」?

2. 何為「真信」?
我聽到「真信」的信息是「真是要信耶和華是那位獨一的真神」,有基督徒不是「真信」的嗎?既然大多數的基督徒都是「真信」的話,我覺得最重要的問題是「信」的層次問題,就是如何「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這就是所謂的「真信」!

3. 經文的豐富,豈能輕輕帶過就算!
我聽到信息好似是向不信的講「你要信有神啊」,但是若果對基督徒來說,還停留「你要信有神」這般底層次的話,我就覺得很悲哀了,因為希伯來書第五章12節記到:「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既然如此,就更需要將這篇裡的「信心」典範人物,按基督教信仰的「信仰論」逐一詳細詮釋。例如:
(i) 亞伯:聖經只是用很短的篇幅介紹亞伯,為何亞伯是為第一個「因著信」的人那?
亞伯獻甚麼?大家都獻,為何亞伯比該隱所獻的更美?
而該隱是否真是獻的不「美」?
亞伯的獻「美」在那兒?
為何比該隱所獻的「更美」就得了稱義的見證?
如何「死」的?
甚麼是「他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
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35節「叫世上所流義人的血都歸到你們身上,從義人亞伯的血起,直到你們在殿和壇中間所殺的巴拉加的兒子撒迦利亞的血為止。」主耶穌都稱讚亞伯為義人,可見亞伯的「信」的確殊不簡單,點解?
(ii) 以諾:「因著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以諾「信」甚麼?怎樣「信」?就「不至於見死」?這很重要,因為「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9:27),以諾的「信」更加不簡單,因為他不用嘗「死」味!
「得了神喜悅他」,神喜悅他甚麼?
是否就是傳義道?作先知預言未日的審判?
「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與神同行三百年,並且生兒養女。」(創5:22) 既可「與神同行」,又可以生兒養女?
(iii) 挪亞:「挪亞因著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預備了一隻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
挪亞「信」甚麼?怎樣「信」?
「蒙神指示他」甚麼「未見的事」?因為他曉計算阿爺瑪土撒拉的死期,就是神的審判日?
挪亞就「動了敬畏的心」,那未蒙神指示之前,挪亞是非就沒「敬畏的心」嗎?
挪亞的行動,為何就「定了那世代的罪」?甚麼「罪」?
(iv) 亞伯拉罕:「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
亞伯拉罕「信」甚麼?怎樣「信」?
為何「在所應許之地」都要「作客」?還要「居住帳棚」,漂泊不定,不是「應許」的嗎?
「 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
亞伯拉罕「等候那座有根基的」「神所經營所建造的」「城」?又「應許之地」,又「根基的城」,甚麼意思?
「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為何「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這是甚麼意思?「並不以為恥」是甚麼意思?
原來,最重要的是本章的13節與16節!

希伯來書第十一章還有許多許多的例子,以撒、雅各、約瑟、摩西、…,每個例子的背後,都有非常豐富的故事背景,非常豐富的信仰教導,用一堂約55分鐘,(實在只用了約30分鐘)那可以帶出本章極重要的信息呢?而本章的信息,可以說是基督教信仰的磐石,亦帶出神對基督徒在「信心」的功課上的「指引」和「要求」,豈可如此苟且?!我相信有不少的信徒,都是靠主日證道來支取「靈糧」,慕道的「不信者」也多數透過主日證道來認識基督教的信仰,如果證道的內容空泛、膚淺、世俗化,是問就算「高朋滿座」、「客似雲來」,又有甚麼可誇口呢?保羅說:「我現在是要得人的心呢﹖還是要得神的心呢﹖我豈是討人的喜歡嗎﹖若仍舊討人的喜歡,我就不是基督的僕人了。」(加1:10)

「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但要遠避世俗的虛談,因為這等人必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提後2:15-16)

2009年4月24日星期五

2009-04-19 : 「英雄出少年???!」講道的幾點回應

請寬恕我的不敬,我並不是針對講壇上的傳道人,因為,站在講壇上證道的代表的是神,宣講的是神的信息、神的教導、神的指引,既然如此,就更要認真聆聽,仔細領會。但是,如果有些信息與信仰有疑惑的話,就當澄清,因為這是關乎信仰的根基,不能苟且的。

1. 「英雄」
根據中文和合本聖經,「英雄」出現在9節經文裡面,包括創10:8、出15:15、撒下1:19、1:21、1:25、1:27、17:10、代上1:10、詩76:5,但大多數都不是屬神的,因為神眼中是沒有「英雄」的,「英雄」只是人按自已的標準給某些人的稱讚,因此,神喜悅的不是「英雄」,而是「聽話的平民百姓」,「合神心意的普通人」。

2. 「少年」的榜樣
這主日證道可能為配合青少部的需要,所以用「…少年」為題。其實,在舊約聖經中,有許多的「少年」榜樣,例如約瑟、大衛、但以理、…,用摩西做例子,個人覺得不太合適,因為少年時代的摩西是怎樣,聖經沒有詳細交代,私自猜想或許有偏差。

3. 「時勢做英雄」
摩西絕對不是因時勢而做就的英雄,而是神創世以先已揀選了摩西,要藉著摩西將神的選民—以色列人,由埃及為奴之地,帶領到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的應許之地。

4. 「緣夢有祢/你」
無論是「緣夢有祢」或「緣夢有你」都好,都不是因「緣」,而是神恩典的「揀選」。神不要求我們有甚麼遠大的夢想,因為基督徒再不是屬世界的了,既不是屬世界的,對世上的思念,對世界有甚麼貢獻等的夢想,結果就會好像「羅得的妻子」的下場。我們要藉著聖靈的帶領,持守信仰,見證神的救恩的恩典,時刻警醒,直到主再來的日子。

5. 對少年人的教導
青少年人對未來有很多的憧憬,對世界有許多的盼望,要求他們在世上好像「客旅」似乎困難,惟有「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甚麼是「當行的道」?「信靠主耶穌基督」,按照聖經的教導。

6. 對摩西評論
摩西的出身及其早期的事跡,除了由出埃及記第二章1-22節簡單的敘述外,其實在使徒行傳第七章20-29節,司提反亦有見證到:
20 那時,摩西生下來,俊美非凡,在他父親家裡撫養了三個月。
21 他被丟棄的時候,法老的女兒拾了去,養為自己的兒子。
22 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
23 他將到四十歲,心中起意去看望他的弟兄以色列人;
24 到了那裡,見他們一個人受冤屈,就護庇他,為那受欺壓的人報仇,打死了那埃及人。
25 他以為弟兄必明白神是藉他的手搭救他們;他們卻不明白。
26 第二天,遇見兩個以色列人爭鬥,就勸他們和睦,說:你們二位是弟兄,為什麼彼此欺負呢﹖
27 那欺負鄰舍的把他推開,說:誰立你作我們的首領和審判官呢﹖
28 難道你要殺我,像昨天殺那埃及人嗎﹖
29 摩西聽見這話就逃走了,寄居於米甸;在那裡生了兩個兒子。
30 過了四十年,在西乃山的曠野,有一位天使從荊棘火焰中向摩西顯現。
31 摩西見了那異象,便覺希奇,正進前觀看的時候,有主的聲音說:
32 我是你列祖的神,就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摩西戰戰兢兢,不敢觀看。
33 主對他說: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
34 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悲歎的聲音,我也聽見了。我下來要救他們。你來!我要差你往埃及去。

(i) 「身份的迷惑」: 聖經沒有交代,所以我們不宜胡亂猜測,或以今日某些青少年的景況套入,甚麼「身份的迷惑」、「角色的混亂」、「性格的反叛」等,這些都是用現在的所謂心理學分析來品評,絕對不是聖經的教導。「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徒7:22)
摩西是很有學問,做人處事都很有才能的,那會是甚麼「身份的迷惑」、甚麼「角色的混亂」、甚麼「性格的反叛」呢?

(ii) 「行為偏激,偏行已路」: 摩西打死埃及人的事,不是發生在他少年時代,根據司提反應該是「將到四十歲」。「見他們一個人受冤屈,就護庇他,為那受欺壓的人報仇,打死了那埃及人。」(徒7:24)摩西打死埃及人是因為弟兄「受冤屈,就護庇他,為那受欺壓的人報仇」,正是所謂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完全是出於公義,那是因為甚麼「行為偏激,偏行已路」呢?

(iii)「畏罪潛逃,逃避責任」: 無錯,摩西是「畏罪潛逃」,但看看背景如何,「第二天,遇見兩個以色列人爭鬥,就勸他們和睦,說:你們二位是弟兄,為什麼彼此欺負呢﹖那欺負鄰舍的把他推開,說:誰立你作我們的首領和審判官呢﹖難道你要殺我,像昨天殺那埃及人嗎﹖」摩西看到的是同胞的「自傷殘殺」,同胞自已都不團結,為公義打死埃及人,同胞反而反唇相譏,自已大好的前途,就因為出於鄰憫、公義,反而身敗名裂,內心的傷痛、失落和恐懼,「畏罪潛逃,逃避責任」是人性軟弱的正常反應,站在道德的高位,對摩西這種軟弱的表現肆無忌憚地批評一番,令我想起主耶穌對文士和法利賽人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

「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但要遠避世俗的虛談,因為這等人必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提後2:15-16)
站在講壇上,就是要為神發言、教導,所以引經要嚴謹,解經更應「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不能苟且,始終牧者和傳道的都是得神的呼召,受過正統的神學教育,而許多主日來聽道的信徒或慕道者,都是靠主日聽道來認識神,建立信仰的根基,所以,講員的責任是非常的重要的。
主耶穌基督啊!「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詩119:105) 阿門!

2009年4月16日星期四

「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回「鄉」的路途,并不是平坦的,也不是康莊大道。主耶穌說:「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7:14)點解?因為「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太7:15)所以「耶穌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可13:5)

主耶穌又說過:「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7:21-23)

現今的世代,充滿著不少混亂的信息,「明槍易擋,暗箭難防」,「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撒但的狡猾在於裝扮成「光明天使」,傳的是好像「福音」的「偽福音」,所謂「新世代」、「社會化」、「通俗化」、「攪笑版」…。

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第一章說:「我希奇你們這麼快離開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們的,去從別的福音。那並不是福音,不過有些人攪擾你們,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但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我們已經說了,現在又說,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加1:6)

跟從了「別的福音」,最大的悲哀就是—失去主耶穌的救恩!
被奪去「兒女」的名份!
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緊記主耶穌的話:「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太26:41上)

2009年4月15日星期三

思念「家鄉」

從前,信主二十多年,信仰歷程有起有跌。及後,因著至愛的兒子民皓對上帝的仰慕,重燃追求基督信仰的火熱。對人世間又有許多的憧憬,「福音傳遍天下」,就「天下太平」,「天國就降臨」,「明天會更好」,真是「樂不思蜀」。

及至,至愛的兒子民皓患病,承受病痛的煎熬,目睹他默默地、無奈地承受著身、心、靈的折磨,哀歎為何苦難竟然會臨到一個敬虔、良善、謙厚、…的十二歲少年人身上,人生的無常,生命和荒謬,我不其然地呼叫:「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當至愛的兒子民皓離去,當失去天路歷程上至親的伙伴,我帶著哀痛、無奈、孤單、迷惘、疑惑等的心情尋問上帝:
「祝福在那兒?」
「平安在那兒?」
「慈愛在那兒?」
「憐憫在那兒?」
「公義在那兒?」
???…
「大衛說:孩子還活著,我禁食哭泣;因為我想,或者耶和華憐恤我,使孩子不死也未可知。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我豈能使他返回呢﹖我必往他那裡去,他卻不能回我這裡來。」(撒下12:22-23)

不錯,至愛的兒子民皓「不能回我這裡來」,但「我必往他那裡去」!

他去了那裡?我絕對相信他是被接回那天上更美好的家!

希伯來書 第十一章
13.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14. 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
15. 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
16.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原來,我們基督的信徒「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今天,我對人世間已了無綣戀,時刻都在盼望、盼望、盼望、…
盼望著「你的國降臨」,
盼望著「有義居在其中的」「新天新地」,
盼望著那「在天上的」「更美的家鄉」。

回家的道路在那兒?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感謝、讚美我主—耶穌基督!

願榮耀、頌讚、權柄都歸於我主—耶穌基督!阿們!

「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21:20)

「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路23:42)

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

基督徒離世後往那兒去了?

最近有幸為神服事一對弟兄姐妹,他們至愛的小女兒剛剛離世,回到主耶穌的懷抱裡,因為只有四歲,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父母的身邊,所以,爸爸媽媽都很痛心且憂心,憂心的是「她孤單嗎?」「她害怕嗎?」「她去了那兒?」願主耶穌的安慰及平安常與他們同在。

當我至愛的兒子民皓離世時,我亦是不斷的思考「你去了那兒?」「天堂?」「陰間?」等等問題,聖經裡面有提到「基督徒離世後往那兒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1. 去了樂園

路加福音 23:39 - 43
23:39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
23:40 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
23:41 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
23:42 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
23:43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主耶穌肯定地「我實在告訴你」基督徒離世後與祂同在樂園裡,這與保羅在腓立比書論到「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1:23)吻合。

2. 上了第三層天上

保羅在歌林多後書寫到「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裏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我認得這人,或在身內,或在身外,我都不知道。只有神知道。他被提到樂園裏,聽見隱秘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林後12:2-4)

基督裏的人亦即是基督徒,離世後會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提到樂園裏去,即是樂園在第三層天上?不是在地下?

3. 在亞伯拉罕的懷裡

在路加福音裡記載了一段主耶穌說的一個故事「財主和拉撒路」,其中有一節說到「后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路16:22)原來基督徒離世後,有天使帶領著、抱著「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并不是孤單地獨個兒不知何去何從。亞伯拉罕是以色列人的祖宗,所以拉撒路離世後,就回到他們以色列人的祖宗的懷裡,那麼亞伯拉罕在那兒?我相信就在主耶穌的樂園那裡。有解經家更相信這故事是真實的,不只是比喻,因為主耶穌是用了真實的名字「拉撒路」來說這個教訓,與其他的比喻不同。

4. 天堂

希伯來書論到:「因為基督並不是進了人手所造的聖所(這不過是真聖所的影像),乃是進了天堂,如今為我們顯在神面前」(希9:24)
彼得前書論到:「耶穌已經進入天堂,在神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他。」(彼前3:22)

既然主耶穌已經進入了「天堂」,那麼「離世與基督同在」、「同我在樂園」、「提到第三層天上去」及「被提到樂園裏」,是否都指向一個地方—「天堂」呢?我絕對地相信!所以我絕對地相信,我們在基督裡的至親離世時是由天使帶領著,甚至是抱著送到主耶穌的懷抱裡,不是孤單的、不是淒涼的、更不是迷惘的,而是平安的、喜樂的、「好得無比的」,因為主耶穌應許愛我們到底,無論我們在那裡,祂都與我們同在,這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至親的離世免不了哀傷、心痛及思念。有時我們常用保羅說的「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8)來安慰自已,但事實上我不得不承認我確是很軟弱的,時常會對「所不見的」有很大的疑惑,因為我自以為理性,看不見又如何信呢?

憑著自已的能力,相信很難甚至不能跨越這信心的欄,盼望靠著聖靈的帶領,正如主耶穌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9:23)保羅亦說:「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

我真的盼望主耶穌快來!

賽65:17 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
賽66:22 耶和華說:我所要造的新天新地,怎樣在我面前長存;你們的後裔和你們的名字也必照樣長存。

彼後3:13 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啟21:1 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因為先前的天地已經過去了,海也不再有了。

我真的盼望神的「新天新地」啊!阿們!

2009年4月6日星期一

雖敗猶勝

舊約聖經約伯記五章七節:「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人生的旅途上,少不免有傷痛的時候,病痛、失業、失戀、投資失利、…等,但是最傷痛的,莫過於失去自已至愛的親人,尤其是失去自已最愛護的兒女。失去可愛的女兒勤勤,對舒遠和Joy帶來的傷痛,我是感同身受的,因為去年五月我亦失去了至愛的兒子,那傷痛直到今天我的眼淚都尚未揩乾。我兒子民皓是一個敬虔、純品、好學且謙厚的好孩子,與我同行了十四個年頭,帶我重拾迷失了十幾年的信仰,我失去的不只是至愛的兒子,更是天路歷程上的一個至親密的伙伴。

我是一個很軟弱的人,觸境傷情,每一件留下的物件,每一段生活的片段,或每一個曾經去過的地方,都會鉤起對愛兒思念,眼淚就忍不住不停地留。瑪麗醫院K8N病房,兒童癌病的治療中心,我和愛兒一起渡過年幾苦難日子的地方,一個最傷痛的「傷心地」。坦白說,憑著自已,我那有勇氣再去面對K8N病房呢?但是「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基督),凡事都能做。」(腓4:13)

為何我要去一個令我最傷痛的病房探訪一個素昧謀面的小女兒勤勤呢?因為神愛勤勤!
勤勤是世間屬耶穌基督的人!所以耶穌基督應許愛勤勤到底!
因為神愛我,所以我才曉得甚麼是愛。

為何我要去安慰素昧謀面的舒遠和Joy呢?
因為神安慰了我,叫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舒遠和Joy!

我又憑著甚麼敢再次進入K8N病房呢?
因為神說:「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書1:9)

今天,我們聚在一起來追思勤勤的同時,盼望可以和各位分享一個受傷的心靈在那裡可找到真正的安慰?靠著甚麼可以「雖敗猶勝」呢?不竟「生命」原來是這麼脆弱的,「死亡」原來是這麼近的,而人生少不免面對各種的「苦難」。

愛兒所受的苦難從何而來?為何失去愛兒的苦難會臨到我的身上?我不知道!
「上帝的咀咒?」絕對不是!
因為「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3:16)上帝叫祂的愛子耶穌基督,「道成了肉身」來到人世間,和我們一樣經歷人間的苦難,最後更為了成就上帝的公義,一力承擔起我們世人的罪孽,被人釘死在十字架上。「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這麼愛人的上帝,會「咀咒」祂所愛的人?我絕對的相信苦難不是由上帝來的!

「我的神啊!我的神啊!我受苦的時候,你為何離棄了我?」
神沒有回答我!
因為祂要親自的來到我身邊,用祂慈愛手安慰我受傷的心靈。
神藉著祂的兒女—教會的弟兄姐妹將祂的安慰帶給了我們。教會的弟兄姐妹雖然素昧謀面,但他們從不間斷的問候和探訪,生活上熱心的關懷和服侍,不停的禱告和祝福,與我們同悲同喜同行,正正就見證了神的慈愛。
神的安慰?有人認為這是心理作用、自我安慰,不如看心理醫生。我承認的確有心理作用,因為靠著信神有安慰,我們的心靈就得平安了,這是自我安慰嗎?心理醫生只會聆聽你的哭訴,給你一些藥物去控制情緒,但給不到的是心靈的傷痛。「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5:4)神曾經看著祂的獨生愛子耶穌釘身十架的痛苦,祂亦經歷失去獨生愛子的傷痛,祂體會到我們的傷痛嗎?除了祂以外,還有誰可以真正安慰受傷的心靈。
神的安慰不只是現世的,今天離別的苦澀、眼淚和傷痛,明天祂要賜給我們重聚的甘甜、喜樂和祝福。何解?因為祂曾給我們應許,「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 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前4:14-17)「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不就是我們日夜思念的、最愛的親人嗎?「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不正是我們日盼夜盼的重聚的那刻嗎?

在探望勤勤和Joy時,我見到的是那種面對苦難,然而絕不氣餒,堅強地仰望上帝的那種信心。由Joy和護士的口中,知道勤勤是一個很開朗又可愛的小女孩,她對生命那種的喜樂,對上帝那種純真的信靠,面對死亡時那種的無懼,且能安慰爸爸媽媽—不用擔心,我絕對的相信,勤勤現在一定是與主耶穌在天國裡面,歡歡喜喜地唱歌、起舞、…。

我至愛的兒子民皓離開了,好像輸丟了一個生命。
舒遠和Joy失去了勤勤,亦好像輸丟了一個生命。
雖然,帶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念、心靈的傷痛,但是我們相信「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林後4:6-8)「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6-18)

我們沒有輸丟甚麼,相反我們戰勝了死亡的恐懼,我們戰勝了死亡帶來的傷苦,我們贏得面對死亡的專嚴。
我們沒有被苦難打敗,因為主耶穌承擔起了我們的傷痛,抱著我們重回上帝的懷抱,向世界彰顯了上帝的慈愛。
我們沒有被打敗以至失喪,因為「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詩46:1上)「是我的盾牌」(詩28:7上)「 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46:1下)「惟獨他是我的磐石,我的拯救;他是我的高臺,我必不動搖。」(撒下22:3上)因此,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堅強,更有意義,更有能力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

主耶穌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5:7)

保羅論到:「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林後1: 3-5)

我的愛兒民皓亦囑咐到:「爸爸盼望你對其他人,都有好像對我這般的愛心。」

民皓,真的是很難做的囑咐!

不過,爸爸靠著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主耶穌基督,盡心盡意盡力去做,「這樣,愛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我們就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約一4:17)。